三月春风拂邵水,雷锋精神浸润校园。邵阳学院校园内外,大学生们掀起“学雷锋·文明实践我行动”热潮,七支志愿队伍如彩虹般铺展,用专业与热忱在资江畔和校园里勾勒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立体画卷。
在苗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艺术设计学院的学子将非遗技艺化作文明实践密码。蓝色印花布在青年手中晕染开千年纹样,红色志愿马甲与帐篷构筑的“中国红矩阵”里,传统工艺与现代志愿服务精神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。“我们就像非遗传承链条里的齿轮,要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。”志愿者小王擦拭着雕版工具说道。碎布与宣纸的拼接间,雷锋精神的集体主义底色与工匠精神悄然交融。
生态保护的战场上,经济与管理学院志愿者化身城市“环境医师”。北塔区望江楼下,63名“河小青”手持垃圾钳巡河十里,环保袋里沉甸甸的不仅是河道垃圾,更是“善水生态”的青春诺言。而在李子园校区的培训教室,河长制政策解读与实践模拟正火热进行,年轻的面庞在电子屏蓝光映照下专注记录,从实践者蜕变为生态治理的“专业卫士”。
校园洁净行动中跃动着多重风景:音乐舞蹈学院姑娘们执扫帚如执舞扇,在阴霾天空下将落叶谱成地面乐章;bbin官网_bbin真人赌场*在线平台志愿者俯身草丛如辨识药材,连烟头与塑料袋都无处遁形。教学楼拐角处,刚结束净滩行动的青年又扛起工具转战校园,“志愿蓝”与“环卫橙”在春寒中织就温暖网络。
最动人的传承发生在少儿图书馆。3月12日的多媒体教室里,大学生志愿者与孩子们共读雷锋日记,稚嫩童声讲述着“教室里的铅笔天使”等身边故事。当印着雷锋头像的掐丝珐琅书签在孩子们手中诞生,跨越甲子的精神火种完成了又一次传递。“原来雷锋精神就像蒲公英,吹到哪里都能生根。”参与活动的小学生乐乐举着手工书签笑容灿烂。
从非遗工坊到河道堤岸,从校园小路到知识殿堂,邵阳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正以多元姿态诠释雷锋精神。他们手中的垃圾钳、雕版刀、扫帚和教案,化作新时代的“雷锋七件宝”;他们奔跑的身影串联成文明传承的基因链,让六十载的精神丰碑在潇湘大地绽放出青春芳华。正如志愿者宣誓墙上的留言所书:“不是三月来四月走,我们要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,永远拧在祖国需要的地方。”
(来源:@邵阳学院展翼青年)